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传承中国农耕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齐民要术解读》编写后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9-12-03 浏览次数: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2016年,在中宣部的支持指导下,由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全面启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入选首批书目,对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国农耕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魏及其以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备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文献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农学的发展以及农业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增强民族自信、倡导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下,《齐民要术》作为中国传统农学经典,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齐民要术解读》(以下简称《解读》)遵循《百部经典》的编纂思想,底本采用缪启愉先生的《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98年),参照石声汉先生的《齐民要术今释》(中华书局2009年),按照取主舍次、取异舍同的原则,选录原典“序”和卷一至卷九的48个篇章。原书各篇内容,大致由解题、本文和引文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文”为作者原创,是全篇的核心及精华之所在。《解读》一般仅选录相关篇目的“本文”部分,予以注释和点评。撰写的基本原则,是在忠实于原典、参考底本注释的基础上,吸收中外已有的《齐民要术》整理研究成果,发挥《百部经典》的体例优势,将解读内容合理有序、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同时,力争在原典节选、导读、注释、点评方面有一定新意。
  在内容选择方面,《解读》除了重点关注原典的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和畜禽饲养等核心篇章以外,还注意节选前人相关论著中所忽视的农产品加工贮藏及食品烹饪篇章。《齐民要术》正文九卷,关于酿酒、作醋、制酱、腌渍以及各种食品加工烹饪法的内容,就占了三卷,极大地弥补了北魏及其以前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体现出传统食品注重天然性、营养性和风味性的特点。这是今人探索中华饮食文化源流的基本依据,也对传统食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解读》重新认识这些有关农村副业的篇章,重点从食品科技的角度予以注释和点评,以揭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反映古代农业生活的特点。
  《解读》“导读”部分,介绍作者生平、成书时代、主要科技内容、农学地位及时代价值等,形成对全书的总体认识。尤其是,注重从农业生态和饮食文化等新视角,阐述原典的农业科技内容及现实应用价值。《解读》认为,贾思勰的农学思想以顺天时、量地利和适物性为核心,贯穿于《齐民要术》全书始终。这种思想,强调天时地利的基础作用,要求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尊重天地自然,趋利避害,不可任情返道,逆天而为。因此,书中所记各种作物栽培、家畜饲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态内涵十分丰富。相关思想与实践,不仅对维护中华文明的持续不衰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也对当今的农业生态保护具有明确借鉴作用。
  《解读》“注释”参考底本,追求简明扼要,重点解释传统农业科技词语,并有针对性地串讲句子大意,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除此,还注意对某些疑难词句作出新解释,或指明前人注释中的偏差。篇末“点评”紧扣主题,将历史考察与农学分析相结合,撮述原典要旨,并以点到面,进一步阐述其科技文化意义,以扩展读者的认识。“旁批”随文标出,为《解读》体例亮点,其重点是联系现实,从字里行间萃取农学精华,或点名相关片段的深层含义,引发读者思考。例如,《解读》“序”有旁批说:《史记》为帝王将相和大工商业者立传,《齐民要术》为平民老百姓立传,相映成辉;序言首段源于《汉书•食货志》,阐明儒家“富而教之”的治国思想,揭示著述宗旨,立意甚高。
  另外,《解读》加入了必要的农业图像。《齐民要术》涉及大量传统农事名物以及生产场景等,但原著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图像表现,以致今人对有些农业科技内容难以把握和理解。鉴于此,《解读》有针对性地加入了50余幅农业图像,试图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鉴于传统农业的早熟性和稳定性,主要选用的是汉晋时期墓葬壁画和元代王祯《农书》中相关的耕作图、农具图及农产品加工图。
  总之,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利用中国农耕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齐民要术》在传统农业文献体系处于首要地位,既是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今人研究和保护各类农业遗产的基本文献依据,值得珍惜并认真研读、利用。但愿《解读》在这部农学经典的传播方面,能够贡献绵薄之力。(惠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