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专栏 > 农村社会史

农村社会史

农村社会史

农村社会史是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开展,农村社会史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分散、零碎,大都侧重于某一问题或某一个案的研究,全面系统的成果还不多见,对农村社会史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索更是少见。那么,究竟如何给农村社会史一个恰当的定位呢?这里,我们试对农村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加以探讨。

    一  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对象

    农村社会史作为社会史的分支之一,其研究对象与社会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社会史主要是从全方位、多层面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探索,为农村社会史研究提供宏观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模式,而农村社会史主要是研究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农村,是对社会史研究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显然,两者在思维视角上一致,在研究范围上各有不同。

    众所周知,社会史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冯尔康先生语)。那么,作为社会史分支之一的农村社会史,就是以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二  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内容

    那么,农村社会史研究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呢?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事农村区域社会研究,还是从事农村社会史整体研究,都包含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生态环境  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广阔的角度把握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农民生活变化的外部条件。

    农村经济  探讨历史上农村的生产方式、经济面貌和产业结构,考察各个时期农民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

    农村社会组织管理  探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及其运作方式,了解国家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机制。

    社会结构  包括户籍划分、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探讨历史上农村基层社会的内部结构及等级差异。

    农村人口  包括生老病死、人口就业、人口结构等方面,借以了解历史上农村人口的素质、结构和分布状况。

婚姻、家庭和宗族制度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以血缘亲属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古代社会宗法关系的原生体,在农村社会整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历史上家庭结构、宗族制度的发展变化、宗族制度的组织形态、政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宗族制度的社会功能等,是农村社会史研究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社会流动  包括正常流动(如以经济为基础的上下层之间的流动,以科举考试为台阶的垂直流动)、非正常流动(如各种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民变及战争状态下农民地位的变动等)。

    社会冲突  从失控与整合的角度探讨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摒弃所谓“动力论”的僵化、教条的思维模式,着力探讨社会冲突的形成动因、冲突的社会组织以及冲突的社会功能。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国家政权和民间自救。通过考察非常状态下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如扶贫机制、减灾机制,揭示出国家政权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社会心态  心态是一种社会集合心理,一定时期的农村社会心态就是农民所遵行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探讨历史上农民的社会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政治意识、宗教意识、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意识,可以了解农民阶层与国家政权之间互动的心理基础。

    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体系与精神心理结构的外在显现,它包括乡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节庆文娱,反映出农民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上所说,仅仅是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大致轮廓。深化、拓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每一位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三  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方法

    农村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同时采纳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经验。

    第一,广泛搜集历史文献资料。农村社会史主要是对历史时期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探索,因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是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我国历史文献资料数量丰富,尤其是宋代以来的典籍可谓汗牛充栋,举世瞩目。在这些历史文献中,不仅官方文献中存在大量反映农民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社会组织和社会心理的资料,而且野史笔记、小说文集、地方史志乃至谱牒族规、歌谣民谚、乡规民约等民间文献中也包含大量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是农村社会史研究的真正基石。

    第二,重视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实证科学理论和方法。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农村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以社会学为例,社会学在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方面有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关系理论(如分层理论)、科层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如安全阀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如现代化理论)、社区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失范和越轨行为理论、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研究农村社会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社会学在分析某一具体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个案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法等等,同样可以用于农村社会史研究。此外,人类学采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农村社会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农村社会史研究具有内容庞杂、范围广博等特点,在研究过程中,既要以农村某个社会问题为核心进行纵向研究,又要以某个典型区域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事实上,在区域研究方面,80年代以来就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涉猎。如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段本洛、单强的《近代江南农村》、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等等,都是农村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成功之作。“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也有不少农村区域社会研究的选题。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仍然是农村社会史研究中的重镇。

    第四,注意吸收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十分关注中国农村社会史的研究,如美国学者何柄棣、施坚雅、黄宗智,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川胜守,韩国学者宋正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施坚雅的三级市场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尽管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但对我们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无疑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