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专家论坛

张波教授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的讲话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4-08-18 浏览次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代表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南京农业大学,共修中国农史学会十一次年会,共庆南农农史研究机构成立85周年。两会同台,双喜临门,真是可庆可贺!
    我们各路来宾,与会代表,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热烈祝贺年会的召开,愿年会圆满成功,会员们皆大欢喜;同时,热烈、亲切地祝福南农同仁们的节庆之禧!愿南农农史事业兴旺发达,如日中天!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我国农业历史研究之重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功勋卓著的学术研究机构。从解放前的农史资料搜集,到解放后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史料整理,再到改革开发后农史研究所学科领域的全面开发,直至近年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其研究机构,薪火相传,学术道统,代代相继,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壮大。数十年来,南农的农史教育,人才辈出;科学研究,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今天隆重纪念它的创建周年之际,我们要全面地纪念总结、继承发扬南农历代同仁的传统风范和现代创新精神,同时要(深思追远)慎终追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德。
     首先,铭记他们的开拓之功。南农农史前辈和近代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贤们,先知先觉地关注到农史领域的研究价值,筚路蓝缕,在二、三十年代就首先开发了农史研究领域。
    其二是基础之功。五、六十年代,南农农史前辈和全国同行,响应中央政府清理祖国文化遗产号召,全面地整理研究农业历史文献,为后来农史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南农规模浩大的农史资料工程,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是学科开发之功。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农史研究所,以其强大的阵容投入农史研究,在农史学科各个领域探索研究,拓展农业历史的层次和范围,出成果,出人才,为农史事业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
    其四是体制创新之功。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成立以来,大力调整校内外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利用和配置各种学科资源,在研究院与学校部门之间、研究院与人文学院之间,以及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和谐的体制关系,这种创新改制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我们坚信,在今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南农农史同仁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同志们,记得谭嗣同有一句名言:士会于(音祥)庠,而士气扬。从心态上理解这句话,可以表达为,学会是我们的家园,那么年会就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作为会员和与会代表,大家特别关注十一次年会,因为它是新一届理事会组织的首次大型学术活动,我们真诚地冀望新届理事会有所作为,企盼新年会能开出新境界、新水平。
    大家都高兴地看到了,新届理事会尊重学术传统,尊重历届理事会的经验积累,珍惜农史界数十年的学术友谊,稳步推进学会活动;同时更加高兴地看到,新届理事会的新姿态,以及学会工作的新气象。特别是前不久,学会组织精干力量,走出国门,展开国际学术交流;这次年会又将“交流”作为学术研讨的主题词,倡导地区之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外之间的交流。这种宏观的学术视野,开放型的学术精神,创新性的学术思路,正是大家远道而来,济济一堂,积极共襄学会大事的因缘所在。以文会友,以学会友,说到底还是要以“学术交流”会友。
    当前,农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的学科建设时期,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在有农史学科的院校已经充分地显示出来。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度强调学科化,办学理念凝练为:以学科为标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农史几乎都列为各校的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这种求之不得的大好形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珍惜,并乘势发展。
    高校农史学科建设一般包括:学术带头人精选;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学位受权点为中心的科教资源配置;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研究领域、方向、结构的调整;学校内部学科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外部学术组织制度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等等。总之,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强力促进农史研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农史研究摆脱各种困扰因素,走向兴旺、健康、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学会应该充分关注农史面临的学科建设新形势和新机遇,谋求农史大发展。
    最后,让我们对中国农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农业文明研究院的同志,为筹备这次大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为我们来宾和代表们作出的细致周到的接待安排,表示真诚的感激和衷心的感谢!
    再次地预祝两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