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研究”项目推进会顺利召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8-22 浏览次数:

 

 

2025820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研究”(21&ZD225)项目推进会在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顺利召开。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樊志民,南京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包平、严火其教授、朱锁玲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梁诸英教授等共计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由卢勇教授代表项目组,从项目设想、主要工作、主要成果、不足之处等四个方面做系统汇报,重点介绍了团队近四年在理论研究、政府咨询、校地合作、田野调查、宣讲宣传等所取得的进展。项目组依托课题进展与经费支持,已出版专(译)著3部、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转载3篇)、领导批示或政府采纳2次,同时协助地方政府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该课题的理论创新与社会效益,并从研究内容、项目进度和课题延展性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樊志民教授首先肯定了项目框架与既有成果,指出应重点关注长三角地区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他以江南市镇化为例,阐释了市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科技、人力等因素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建议加强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深入剖析。

 

 

王子今教授对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数量与深度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前景广阔、研究方法先进,并建议补充比较视角,例如在横向上与珠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纵向上开展与前代的比较分析。他还强调应进一步聚焦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两大主题之间的互动机制,并适当关注其他因素对二者的干扰与影响。

包平教授指出,项目的核心概念得到有效厘清,现有研究成果丰富,凸显了农业史与环境史交叉融合的特色。他认为,研究涵盖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及农业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应深入挖掘各要素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厘清系统架构,辨析不同要素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对重要性。

  

朱锁玲教授认为,项目为当代长三角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历史镜鉴,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突破了“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她建议加强区域内部差异性分析,如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陆的对比,避免将长三角视为均质整体;同时可进一步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增加数据支撑,结合历史文献与科学数据开展综合研判。

刘宇婧副教授从人文植物学视角对项目现阶段成果的参考价值予以积极评价,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引入技术手段,深入分析环境压力对区域特色植物的影响。其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严火其教授、梁诸英教授分别就各子课题进展进行了汇报,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张兴宇副教授、科学技术史系主任吴昊副教授及《中国农史》编辑部胡文亮副编审等做了精彩发言与中肯点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系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主要包括应用对策类、基础理论类和跨学科类三大类。本项目属于跨学科类重大项目,是我院继王思明教授、包平教授之后获得的第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目前项目正有序开展、稳步推进,有望于明年下半年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