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2020级科学技术史系新生见面会圆满举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0-10-19 浏览次数:

  10月11日(周日)上午9点,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系新生见面会在逸夫楼6041会议室举行。王思明院长、路璐副院长、惠富平教授、包平教授、卢勇教授、严火其教授、沈志忠教授、李群教授、朱锁玲副教授、李昕升副教授、伽红凯副教授、吴昊老师和蒋楠老师出席了活动,与13名硕士新生以及9名博士新生就学习、生活、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交流。见面会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主持。

  首先进行的是各位教授们的发言。王思明院长对新生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对各位同学数月来面对疫情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心给予肯定。他表示,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思考的过程。在日后个人的求经问道,尤其是和导师的共同探讨过程中,要取长补短,以做到古人所言的“教学相长”。此外,他提出了“三个结合”,其一是选题需结合自身结构和兴趣,没有兴趣使然的研究很难做到善始善终;其二是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尤其需要“脚踏实地”;其三是建议和导师主攻方向结合起来,以便导师进行更细致入微的指导。最后,王思明院长建议同学们能沉下心来读书,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积淀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沈志忠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史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学科发展脉络。此外,他希望同学们第一学期能够确定好研究方向,以便第二学期的论文开题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包平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发言:第一,他表示,作为一名研究生,一定要多读书,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第二,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有益的知识并转化成适合自己的“武器”;第三,在阅读古著的时候要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以一种广泛全面的视野对问题做深入地整合和研究。

  严火其教授则指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层次人才,一定要开阔视野,并且要用多种方式、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把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学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源源动力,展现新一届文明学子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卢勇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做了分享,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同时也表达了为建设更好的学科点而共同努力的热忱。紧接着,他从三个方面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做了指导:其一,力求创新;其二,重新认识科技史学科;其三,善于运用量化分析方法。

  李群教授指出,近些年学科点呈现出兴旺发展的局面,而且就数据来看,科技史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提升空间还是很不错的,目前有不少院友分布在各大高校。另外,针对近些年颁布的新政策,毕业所需满足条件越来越多,他表示希望各位同学尤其注意毕业论文的要求。

  路璐副院长想传达给同学们的思想归纳为“知”、“谋”、“行”三大方面:第一是“知”,要求学生需知时、知势、知事,对内视角即要了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对外视角即接轨世界,时刻怀有大局意识从事研究,最终服务相关学术;其二是“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生期间要制定清晰的规划,每天都要有所收获,同时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第三是“行”,即人要有行动力,同时也要加强执行力,排除一切影响自己行动的因素。此外还要增强抗逆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

  惠富平教授指出,要勇于克服困难,并从三个方面对同学们给予了寄托:其一,要有良好的学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其二需打好基础,尤其是学科相关的书籍更要广泛阅读,同时提升自我认识的层次;其三要多读经典,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齐民要书校注》等。

  朱锁玲副教授表示,一定要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学习;伽红凯副教授就学科交叉等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普及和说明;李昕升副教授对接下来在课堂上和同学们的相见和探讨表示期待;吴昊老师就毕业论文等方面的相关事宜做了要求;蒋楠老师对同学们的人身安全做了一定提醒。

  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后进入自由提问环节,新生们围绕论文要求与未来学习规划等方面展开了提问,老师们详细的解答使同学们对学习规划以及专业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次见面会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期待中顺利召开。临近结束,王思明院长再次对全体新生们的到来表达了由衷的欢迎和祝福,见面会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