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到21日,藉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中华农业文明院盛邀国内外嘉宾、校友、专家学者代表聚聚一堂,共庆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华诞,并就农史学科发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
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沈镇昭、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韩国釜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崔德卿、海南省人大常委和省人大副秘书长颜家安、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以及其他农史专家和学者60余人出席农史学科发展论坛。论坛分两天四个时段进行,分别由王思明教授、颜家安教授、樊志民教授、倪根金教授主持。
沈镇昭常务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致辞。他指出,我校农史学科在史料收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并吸引了李约瑟、白馥兰、天野元之助等世界级的学者前来切磋和交流,使原来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升格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和知名的学科。他又指出,农史学科发展论坛能够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也说明得到了校和院领导的极大支持,希望在环境和条件改善的条件下,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将农史学科建设成为正式、独立的学科。相信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和探讨,必将为农史学科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也必将成为农史学科发展新的起点。
任继周院士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评价。他介绍了自己对南京农业大学的深厚感情,并简要回顾了与农史学科的渊源关系。任院士虽成就斐然、影响巨大,但仍然称自己在农史研究上是个小学生,谦谦君子,令人敬佩。他还介绍了与我院合作的《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项目进展情况,并作题为《中国耕地农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报告。任继周院士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此次以八十八岁高龄亲临论坛,身体力行,全场为之动容。
韩国崔德卿(CHOI Duk Kyung)教授受邀农史学科发展论坛,并作题为《在韩国进行中国农业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的报告。作为中日韩和东亚农史学会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崔德卿教致力于东亚地区的农史研究,为推进相关研究工作与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崔德卿教授还是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国农业史学会副会长、东洋史学会编辑委员,中国古中世史学会研究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农业史研究》、《中国古代山林保护和环境生态史研究》、《秦汉史》(译本)、《中国古代社会性格论议》(译本)等书,发表有80多篇有关中国和韩国古代历史经济的论文。
在农史学科发展论坛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研究所所长樊志民、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胡泽学、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衣保中、农业部农研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主任陈洁、湖南吉首大学副校长赵敏、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倪根金等教授,就农史学科发展的历程、成果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专家、学者们认为,农业史是一门交叉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中国农史研究的中心,曾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学界甚至被誉为是一种“南农现象”,为学科发展乃至国家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史的发展也遇到了巨大困难和挑战,面临学科不被重视、生存空间被压缩、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另外,与会专家还认为,今后农业史要重视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积极交流,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值得庆幸的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史学科发展得到了学校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者从事农史研究工作,未来农史学科的发展将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论坛结束以后,部分校友代表还接受了我院工作人员的采访,他们深深地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感谢之情,并以南农为荣、以南农为傲,殷切祝愿明天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农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