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回母校做学术报告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4-08-18 浏览次数:

    要科学精神,也要人文情怀


  钟山秋意浓,菊花迎宾朋。花的海洋里,处处喜气祥和!

  2012年10月19日下午,逸夫楼604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内,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农史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萧正洪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报告。

  “南农是我的母校,我是你们的师兄。”这是萧正洪教授的开场白,随即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报告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萧正洪教授从“黄河的源头”和“黄河的长度”谈起,将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论题简化引入听众。随后,由浅入深、旁征博引,从明清地方志舆图到北美早期移民者的绘画、从《史记》悲情人物到美国黑人奴隶制和二战中的铁路建设,从“风水”和“祈雨”到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从传统文献方法到数理统计分析在历史学中的应用,纵谈古今、兼论中外,多维度地解读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问题。整场报告宏大而不失细腻、严谨又充满情趣,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科学、人文和历史共同交织的世界。

  萧正洪教授认为,科学主义把科学变成一种信仰,科学变成不允许被怀疑的“科学教”,“科学既可以解释以往的所有问题,也可以解决未来的所有问题”的观点大行其道 。萧正洪教授说,人文主义是作为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的对立面被提出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科学主义的“无限边界”和“绝对真理”。科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人本的理论来理解和解读问题,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统一。

  互动环节,萧正洪教授还与学生们讨论了《史记》中有关郑国渠记载的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历史研究一定要坚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报告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姚兆余副院长主持。此次报告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校庆系列学术报告和“万国鼎学术讲座”的第九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