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弦歌不辍,农史薪火长明。2025 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迎来七十华诞。为赓续农史学脉、弘扬先贤精神,激励后学深耕农史研究沃土,特设立“‘鼎文启明’中国农史科教奖”。本奖项面向国内农史研究与科教领域英才,设终身成就奖、青年英才奖两大类,现启申报之途,敬邀贤才共证盛事。
一、“鼎文启明”:五贤铸魂,文脉永续
“鼎文启明” 四字,凝练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五位农史先贤之精神风骨,承载农史研究之传承使命。「鼎」指万国鼎先生,他是农史研究的“奠基者”,毕生致力于农史文献考据与整理,钩沉典籍、辨章学术,为中国农史研究筑牢文献根脉,以其严谨治学之风,如鼎稳固,奠基农史学科。「文」一指胡锡文先生,他是农史研究的“擢升者”,以笔墨传薪火,用真知启后学,深耕农业科技史与区域农史研究,其学术成果如文星闪耀,照亮农史探索之路;「文」又指郭文韬先生,他是农史跨学科研究的“践行者”,面对当代农业发展需求,他突破传统农史研究边界,系统挖掘农史领域中的生态耕作思想,古为今用,为现代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提供历史借鉴,以“启智”之心护佑农史薪火。「启」指缪启愉先生,他是农书校注与农史理论的“拓荒者”,他以半生精力校注《齐民要术》,专注农书校注与农史理论建构,开拓创新、启智润心,其开拓精神如启明星指引,焕发学科生机。「明」指王思明先生,他是农史研究的“光大者”,先生奔走践行于农遗室危难之际,深耕中外农业交流史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促使农史研究走向国际视野,其担当作为如明镜昭彰,引领学科发展薪火相传。
五位先贤以毕生之力耕耘农史领域,“鼎文启明” 既是对先贤的致敬,更寓意以先贤智慧为指引,照亮农业史研究的未来征程。
二、评选原则与程序:公平、公正、公开
本次评选恪守 “公平、公正、公开” 之旨,采用个人申报、组织评审之制的方式,确保遴选结果经得起学术检验与时间沉淀。评选组由农史领域 4-6 位资深专家组成,秉持专业视角、独立评审,不循私情、不偏门户。设立评选秘书处(设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内),统筹协调申报受理、材料整理、沟通联络等事宜,保障评选流程顺畅有序。
申报人需恪守学术诚信,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评选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人与评审专家存在利益关联或可能影响公正评审情形者,须主动声明回避。评审结果确定后,将于 2025 年 11 月 29 日上午举行首届颁奖仪式,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奖杯与奖金,共同见证学界荣光。
三、奖项评选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一)终身成就奖
深耕农史研究、教育领域30年以上,学术造诣深厚,形成系统且具开创性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丰硕,在农史文献整理、理论建构、学科发展等方面作出里程碑式贡献,影响深远。学风正派、品德高尚,注重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为农业史学科传承培育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崇高声誉。
(二)青年英才奖
年龄不超过 45 岁(1980 年 1 月 1 日之后出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潜力。在农业史研究、科普传播或教学实践中崭露头角,取得具有创新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热爱农史事业,积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展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担当,获同行广泛认可。
四、申报须知
申报截止时间:2025 年 11 月 25 日,逾期申报不予受理。
材料提交要求:申报人需填写《申报表》(见附件 1),并附上能反映个人学术成果、贡献的相关支撑材料,统一扫描为 PDF 电子版。
投递方式:发送至指定邮箱 wh2018018@njau.edu.cn,邮件主题注明 “鼎文启明农史奖+申报人姓名+申报奖项”。
联络咨询:吴老师,联系电话 13675896969。
七十年栉风沐雨,农史研究弦歌不辍;新时代薪火相传,后学俊彦接续前行。诚邀海内外农业史领域前辈与英才踊跃申报,共赴这场致敬先贤、赋能农史学科未来的学术盛会,让农史文脉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注:终身成就奖无需报名,由评委会提名产生。青年英才奖由专家组评选产生。如有争议,最终解释权归本奖金评委会。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2025 年 11 月 13 日
附件1:《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