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万国鼎学术讲座 > 讲座信息 > 正文

讲座信息

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4-10-08 浏览次数:

    12月22日和23日,值江苏省农史研究会成立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全体师生做了“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和“传统农学中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

    李根蟠根据自己长期研究历史的体会,总结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他认为,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历史则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应该遵循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培养兴趣;历史涉及范围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并且通过多读书培养对历史的兴趣。二是发现问题;他引用李政道先生的“求学问,先学问;先学答,非学问”的格言,来说明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三是解决问题;历史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前人或同行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搞一些重复性研究。为此,就要加强对所要研究问题及材料的了解,尽量能够挖掘使用新材料。四是知识更新;历史研究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五是做到“六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脚到、手到,即深思考、多读书、常听讲、频讨论、做调查和记笔记。与会师生就如何学习和研究农史等问题,与李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传统农学中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中,李根蟠先生从土养论、土脉论、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循环利用、生物互养、用之以节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思想。他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先秦时期,这种思想逐渐成熟,具体表现在“用养结合”思想的形成和“用养结合”措施的出现。他认为,当时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确保自然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不仅是出于对当时局部环境恶化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早期社会人们淳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哲学层面上的折射。

    在总结中国传统农学中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他分析指出,20世纪末发生的几次重大生态事件,如1997年黄河断流,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2000年北方沙尘暴等,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当前我国生态破坏的原因,一是理论本身的缺陷,即考察人类生产活动效果时,对物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还认识得不够,生态问题的出现与人口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制度不够完善健全,用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生态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当前人们畸形的获利观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此外,李根蟠先生还对中国传统农业与西方农业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方农业主要靠大规模的生化能源投入来提高劳动率;中国农业主要采用传统的依靠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劳动生产率较低。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既要减轻对生化能源的依靠,又要保持传统农业的优势,着力提高劳动率。为此,他进一步提出“阳光农业”的设想,即大力发展绿色植物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发展农业经济。

    这次报告,是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万国鼎学术讲座”系列活动之一。